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提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這一重要論述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的重要創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對金融軟實力認識的新高度,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金融新篇,是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是助力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中國金融文化實踐從自發到自覺的飛躍、升華和歷史嬗變。深刻理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當代意義,對于指導我們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的創新成果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鄭重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并一以貫之用于指導實踐。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結合”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新發展的現實路徑和內在規律,既是我們黨立足一百多年奮斗實踐的深刻總結,也是我們黨在理論上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的根本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觀察金融、把握金融、引領金融,對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的與時俱進,為金融文化注入了傳承傳統、積極向上的基因,是我們黨百年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寶貴經驗,也是我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遵循。
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中國金融發展注入創新創造活力,塑造中國金融特有的精神品格和價值情懷,不斷提升中國金融的競爭力,推動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越走越開闊。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論述,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為魂,以金融發展的創新實踐為基礎,以建設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和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使命,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發展,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遇過、西方金融理論無法解決的重大金融理論課題,深刻闡釋了經濟和金融、法律和道德、發展和安全的辯證統一關系,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金融文化理論的新境界,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國化的重大創新成果。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金融新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內容博大精深、內涵十分豐富,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方面面,構成集時代性、系統性、原創性于一體的開放的科學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展現出強大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這一重要思想立足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以正視問題的勇氣和刀刃向內的自覺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是我們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金融新篇。在近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金融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品格或者精神,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哲學和倫理。實踐告訴我們,金融文化與經濟社會變遷密切相連,一方面,金融文化反映了經濟社會的真實發展水平,并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金融文化又被經濟社會的發展所決定,受制于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經濟的血脈,而文化則是金融的靈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文化思想既科學回答了經濟、文化等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又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科學指導和基本遵循,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理論的形成注入了活力、賦予了內涵、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思想指導。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是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中央深刻研判我國當前發展階段作出的精準定位,是立足“兩個大局”作出的必然選擇。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縱觀世界歷史,大國崛起離不開金融的強有力支撐。從國內看,相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我國多層次金融體系還不夠發達,金融產品還不夠豐富,金融市場廣度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拓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需提高;從國際看,我國金融業的全球競爭力和話語權仍跟不上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要求,需進一步提升。
面對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無論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等,都需要金融高質量發展作為強有力支撐,尤其是要貫徹落實好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三個著力”,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立業之本,錨定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務,讓金融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夯實底氣、增添活力。
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不僅有助于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賦能,而且還影響著中國金融體系和金融治理能力建設。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形成,源自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締造的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都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經濟社會活動中凝聚而成的道德觀、義利觀、經營觀、創新觀、治理觀的思想精髓,這些觀念與現代金融治理高度契合,反映一個國家的金融信仰、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是金融事業長盛不衰的活水之源和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的,我國金融強國的建設、金融業的繁榮昌盛,也離不開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滋養和引領。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是助力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快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銀行業資產規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債券、保險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外匯儲備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我國已經成為一個金融大國。金融的快速發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要清醒看到,目前我國金融領域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這固然有短時期內快速成長產生的問題,但也與金融文化建設滯后及金融領域一些經營理念、價值觀念出現偏差有關。“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金融文化是金融業穩健發展立根固本的沃土,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需要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導航引領。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作為金融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內涵豐富,價值指向鮮明,是中國特色金融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和中國具體實踐及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成果,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和制度理念等。培育金融文化的核心是鍛造正確的價值觀:培育以誠為本的信用文化,讓“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的誠信理念成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底色”;培育義利統一的德行文化,讓“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的義利觀成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名片”;培育穩中求進的行為文化,讓“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的君子之品成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鐵律”;培育與時俱進的創新文化,讓“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的務實作風成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靈魂”;培育遵法守紀的合規文化,讓“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的自律意識成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警鐘”。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作為中國金融行業一種共同的價值觀,一方面能增強金融業凝聚力,強化金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降低金融風險。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金融行業軟實力,強化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形態,能夠提升國家的金融形象,增強國家在國際金融競爭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大的戰略判斷告誡我們,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風險挑戰,既要居安思危,又要堅定信心。作為提升中國金融軟實力的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擔負著為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培根鑄魂的使命,應在深化對金融工作本質規律認識的同時,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推進金融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五個方面實踐要求,扎扎實實落實在本職工作上、具體實踐中,為金融高質量發展夯實文化之基、鑄牢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