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劉鵬生,男,漢族,1975年生人,中共黨員。
1998年—2003年,任工商銀行總行發展規劃部、投資銀行主任科員;2003年—2006年,任工商銀行總行機構業務部證券業務處任副處長;2006年至今,任工商銀行總行結算與現金管理代理業務處、信息監測分析處、制度處、產品研發處等擔任處長。
2005年4月—2006年3月,劉鵬生作為工商銀行總行新一屆扶貧組組長,掛職南江縣副縣長,協助分管金融、教育及扶貧工作。
“在地圖上很難找到南江縣在哪里,可見這個地方的偏遠程度。”2005年4月,正值初春,工商銀行總行新一屆扶貧工作小組進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開展扶貧工作,時年30歲的劉鵬生成為了新一輪扶貧組的組長。
從北京搭乘飛機前往成都,再向西北方向駕車四百公里,就到了南江,僅是去往那里,就需要花費九到十個小時。這樣的一段路程,從陌生到熟悉,劉鵬生用了一年的時間。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南江縣位于四川北緣米倉山南麓,平均海拔1100米,地形復雜,溪溝縱橫,山水相依。
自幼在平原地區長大的劉鵬生,在到達之前,對山區的地理情況是沒有概念的。
李白面對蜀地崎嶇不平的山路曾感嘆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2005年的南江,也有著同樣的境況。
“有時候半夜下起雨,早上起來時就會看到道路中間有滾落的石塊。”回想起當年的情形,劉鵬生心有余悸地說:“山區的情況比想象中復雜很多,有幾次返回縣城的時候,半路都有巨石擋著,人只能從車上下來,小心翼翼地從石頭邊上通過。”
進駐南江縣后,為全面了解當地情況,劉鵬生和扶貧組成員一同深入農戶家中,進行實地走訪。當地農戶居住地分散,山腳、半山腰均有房屋,有些甚至居住在高山區域。
從辦公地點駕車開往山腳下需要走4個多小時的路程,再徒步攀登到山頂,又是4個小時,行路之難,不言而喻。
面對這樣的情況,扶貧組的成員沒有絲毫退縮之意。他們深入35個鄉鎮、51個村社進行全面的走訪和摸排,并與縣教育局、扶貧辦、衛生局、招商局等有關部門進行座談,多次和工商銀行四川省分行、巴中市分行、達州分行及南江縣支行開展討論。
經過一系列的努力,劉鵬生對縣里的情況有了深刻的認識,研究提出了可行的幫扶措施。
教育幫扶捧起希望
“在我們到來之前,工行已經對南江開展了十年的幫扶了,投入了較多的資金,當地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像之前那種沒衣服穿、沒飯吃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前人的努力,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貧困情況,劉鵬生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向前探索著。
南江縣所處的地理環境給經濟發展帶來了天然劣勢,2005年農村地區基本以種植業為主,而當地陡峭的坡地、頻繁的自然災害阻礙了產業的發展,不少年輕人為了生存只能前往外地務工。
“我們在調研走訪中發現,當地的離婚率是很高的,許多夫妻出去后各自重新組建了家庭,孩子就留在縣里給老人帶了。”劉鵬生說道。由于觀念的滯后、經濟的脆弱以及投入的不足,當地輟學情況極為嚴重,“上學難”問題突出。
對此,扶貧組成員聯合縣教育局制定中小學生“1+1”幫扶計劃,發動總行員工開展助學計劃。同時,他們歷時近半個月深入柳灣、團結、天池等15個鄉鎮,親自到學生家中走訪,對家庭情況進行核實,篩選確定了20名優秀貧困學生作為資助對象,幫助孩子圓了“大學夢”。
“從家到學校最遠的要走上七八公里的路,而且當地的雨水多,有時候水量會漫過小橋,需要蹚水過去,這讓我想起我五六歲在蘇北上學的場景,但那時距離我上小學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了。”回想起初次去學校考察時看到的情景,劉鵬生感嘆道。孩子們擠在一間窄小的房屋里學習,還時不時有山上石塊滾落,條件很是惡劣。
面對薄弱的基礎設施對教育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扶貧組爭取到總行23.3萬元的資金,用于改建涼水小學的綜合樓工程及廁所;獲得企業支持,完成沙河盟村小學及沙河鎮中心小學的工程建設;加強與全國工商聯扶貧與社會服務部的聯絡,在趕場鎮糖房村小學、元潭鄉援建希望小學。
扶貧組成員還利用暑期業余時間自愿為南江中學高二年級80名學生開展了英語輔導,累計達80個學時。作為輔導組中的一員,劉鵬生對記者說道:“也談不上是老師,就是給他們拓展了一些課外閱讀,讓他們對這個世界上其他地區的語言有一些認識。教學效果很好,同學們也很積極。”
衛生、產業幫扶驅散“陰霾”
在摸排過程中,扶貧組發現當地的基層衛生工作亟待提高。由于當地水質較差,且近親結婚情況較多,大脖子病、腎結石等各種疾病問題突出,“飲水難”“就醫難”成為盤旋于村戶上空持久不散的“陰霾”。
進駐之后,扶貧組扎實開展了衛生扶貧工作,組織南江縣工行全體職工廣泛參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宣傳發動工作,為全縣45萬多人籌集了450多萬元合作醫療基金,參合率達84.2%,鄉村覆蓋面達100%。帶領縣衛生局、疾病控制中心等相關部門專家和醫務人員,深入海拔1200米以上的光霧鎮鐵爐壩村、巖房村,為該鎮152戶、378人進行免費義診,為“陰霾”的驅散獻出了一份力量。
同時,劉鵬生和扶貧組還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2005年,在扶貧組的幫扶下,南江縣規范新植銀花50畝、20000多株,新植核桃18畝、1000多株,培植種植大戶8戶;南江黃羊養殖50只以上的大戶13戶,全村南江黃羊飼養量達到1200只,人均養羊8只以上;捐資2000元,送村民種羊10只,幫扶發展南江黃羊;指導村民新發展農家樂3戶,進行改擴建5戶,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00元,比上年增長150元。
把南江的美推介出去
高平有詩贊道:“九寨看水,光霧看山,山水不全看,不算到四川。”
光霧山位于南江縣北部,“峰奇”“石怪”“谷幽”“水秀”“山綠”,是一方神奇秀麗的自然山水。2004年元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劉鵬生瞅準了這一處“自然寶庫”,認為這正是南江發展旅游業得天獨厚的好時機。
要發展,先修路。
就南江至沙河公路改造工程中的融資問題,扶貧組多次與國家開發銀行、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以及工行省市分行信貸管理部門進行溝通,牽頭交通部、財政局研究有關方案。
“酒香也怕巷子深”,山區的路通了,但如何更好地宣傳推介南江的美,成了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千禧年,中國互聯網迎來了迅猛發展的時期,各類門戶網站如雨后春筍。
劉鵬生帶著扶貧組深入光霧山進行專題調研,組織招商局、旅游局、風景名勝區管理處編制旅游建設項目引資方案和景點開發具體措施,與工總行投資銀行部及其他社會機構取得聯系,協調企業前往南江進行項目考察和洽談,廣泛推介南江旅游等優勢項目。另一方面,他還充分利用互聯網覆蓋廣、涉及面寬的優勢,在工行的網絡平臺上,定期發布南江縣招商引資信息,全方位介紹南江優勢資源、投資環境。
靠著扶貧組的不懈努力,南江縣原始奇特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終于走出了深山。
“下基層鍛煉,是一段很珍貴的經歷,增強了責任感,使自己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并且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身邊的人,為貧困人群多做一些有價值的工作,不斷地提升自己。”回想起這一年的扶貧經歷,劉鵬生這樣說道。
2006年3月,劉鵬生圓滿完成了幫扶工作。此時,南江的春天正悄然而至,陽春恩澤,萬物生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