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會制度、發展階段差異,開辟了各國交往的新路徑,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匯集著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一個個共建“一帶一路”項目,促進了互聯互通,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增強了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無數人的生活與命運,因共建“一帶一路”而改變。
一條高鐵,帶來新的生活希望
202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同來華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并進行國事訪問的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舉行會談。會談后,兩國元首共同為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揭幕。習近平主席強調:“雅萬高鐵是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中方愿同印尼總結成功經驗,做好后續高質量運營,培育雅萬高鐵經濟帶。”
印尼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首倡之地,雅萬高鐵作為兩國元首親自關心推動的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旗艦項目,是印尼和東南亞的第一條高鐵,最高設計時速為350公里。雅萬高鐵正式開通后,印尼首都雅加達至旅游名城萬隆的通行時間從過去的3個多小時縮短至40多分鐘。
“在這條路上,你可以看到雅萬高鐵的建設是多么不容易,也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開通對于國家發展有多么大的意義。”印尼中國高速鐵路有限公司項目管理經理英德拉感慨。2016年,英德拉從中國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后,回到印尼加入雅萬高鐵項目組。對于雅萬高鐵帶來的變化,他感觸頗深。
說話間,窗外光線變暗,列車進入此行的第一個隧道。這條長度接近1900米的隧道位于雅加達市內,上面是在建輕軌、高速公路和建筑物密布區,施工難度很大。英德拉說,雅萬高鐵項目組創新施工方法,解決了一個個技術難題。“中國工程師不但帶來了先進的技術,還真正做到‘授人以漁’,幫助印尼工程人員掌握施工技術。”
雅萬高鐵正在帶動沿線地區旅游業發展。開通運營兩個多月以來,雅萬高鐵累計運送旅客超過100萬人次。進入12月,運營方增開了12趟列車,但仍經常一票難求。目前,萬隆及周邊地區的6個景點已與雅萬高鐵展開合作,為高鐵乘客提供免費接駁服務或旅游景點門票。雅萬高鐵開通運營以來,前往這些景點的游客數量增加了4倍。11月,萬隆一家旅游公司總經理哈西安娜·阿沙迪馬不停蹄地接待了來自泰國、馬來西亞等國游客逾百人。
列車緩緩減速,進站、停車。走出車廂,看著銀紅相間的列車和熙熙攘攘的旅客,英德拉感慨地說:“雅萬高鐵為印尼民眾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和新的希望。”
一座港口,激活當地經濟活力
冬日清晨,愛琴海畔,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比港)汽車船碼頭。一艘藍白相間的巨輪正在靠岸。在引航員和碼頭工人的幫助下,貨輪系上了直徑幾十厘米的纜繩,慢慢進入泊位。經過近一個月的航行,這艘來自中國的貨輪抵達比港,船上裝載了數百個集裝箱的中國造家用轎車和輕型卡車。
橋吊穩穩地將集裝箱從船上卸至堆場,箱中的汽車被運至汽車船碼頭。碼頭副總經理帕特里夏·吉古比照著手中的貨物清單開始工作。
2008年,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與希臘方面簽署為期35年的特許經營權協議,并于2009年投資經營比港二號、三號集裝箱碼頭。在中希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這座一度瀕臨破產的百年港口重煥生機,如今已是地中海第一、歐洲第四大港口,對希臘國內生產總值貢獻率約為1.56%。
2019年11月11日,正在希臘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主席和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共同參觀中遠海運比雷埃夫斯港項目。習近平主席與當地員工代表親切交談,吉古作為員工代表向習近平主席匯報。“習近平主席的一番話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不是口號和傳說,而是成功的實踐和精彩的現實。比港的變遷印證了習近平主席話語的深意和遠見。”
吉古一直在比港汽車船碼頭工作,這里也逐步發展為比港新的業務增長點。每天,吉古和同事平均要處理的汽車超過1000輛,高峰時可達3000輛。“作為船只穿越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后停靠的第一個大型港口,比港是地中海地區汽車轉運的重要樞紐站。”吉古說,大型貨輪在此進行貨物分流,再換小型貨輪開往土耳其、阿爾及利亞等國港口,大幅節約了物流成本。
汽車船碼頭西側,一條鐵路向北延伸,經北馬其頓、塞爾維亞等國,抵達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這就是中歐陸海快線。自2014年啟動以來,中歐陸海快線已開行10余個站點、20余條混合編組線路,成為中國與中東歐之間新的貿易通道。在中國企業承建的匈塞鐵路全線通車后,中歐陸海快線的運力將再次大幅度提升。“比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交匯點的輻射作用不斷顯現。”吉古說。
汽車船碼頭南側,是正在建設中的新碼頭。“等它建好投入使用,這里的汽車吞吐量還會翻倍。”吉古信心十足地說,“新碼頭將引入數字化系統,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將大幅提升。”
一幢婦產樓,護佑當地婦幼健康
雨夜,電閃雷鳴。肯尼亞婦女瑪麗即將臨盆,胎兒缺氧,一度面臨危險。家人緊急把她送到卡圖倫比衛生中心婦產樓,在中國援非醫療隊婦產科醫生張靜和衛生中心護士長默茜·穆薩烏的幫助下,瑪麗順利分娩,母子平安。
穆薩烏是這座婦產樓帶給當地改變的見證者。她今年36歲,從事護理工作已有8年。“從前,這里沒有專門的產房,產婦只能和其他科室患者擠在一起。一些產婦選擇在家分娩,母嬰健康得不到保障。”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葛洲壩集團肯尼亞斯瓦克大壩項目部聯合非洲開發銀行和肯尼亞政府,為衛生中心修建了一幢婦產樓以改善醫療環境。
病房里,產婦海倫·穆埃尼正躺在病床上休息,她的母親斯特拉·穆圖阿感慨道:“我生海倫時是在家里生的,受了不少罪。現在有了這么專業的婦產樓,海倫生產時條件比我當年好多了!”
馬庫埃尼郡位于肯尼亞南部,阿西河與斯瓦克河在此交匯。2018年,葛洲壩集團承建的斯瓦克大壩項目動工。在建設大壩過程中,項目組還修學校、建水井、蓋藥房,打造了一批“小而美”的民生工程,使包括馬庫埃尼郡在內的多個周邊郡受益。
近年來,中肯合作實施了蒙內鐵路、蒙巴薩油碼頭等一大批項目,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肯尼亞開花結果,讓當地民眾增強了獲得感。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讓包括肯尼亞在內的非洲大地萬象更新。”作為非洲聯盟委員會前副主席,伊拉斯塔斯·姆溫查受邀擔任“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咨詢委員會委員。這些年,他參與推動多個共建“一帶一路”項目,他的工作、生活已與共建“一帶一路”密不可分。
(來源:城市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