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作為全球最大的鋁生產加工企業,魏橋創業集團(以下簡稱“魏橋”)積極響應國家倡議,立足企業發展,走出了一條改變世界鋁產業格局的“海上鋁業絲綢之路”。
跨越山海,長達萬里的“海上鋁業絲綢之路”是如何建設的?這背后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為此,魏橋董事長張波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2013年,魏橋處于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特殊時期:鋁土礦主要來源國——印度尼西亞政府將于2014年1月起暫停鋁土礦出口。張波表示,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給魏橋帶來了新曙光:
一是直接在印尼建廠生產氧化鋁。由魏橋牽頭,聯合印尼哈利達集團、韋立投資(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很快宏發韋力氧化鋁項目簽約,拉開了魏橋鋁產業鏈國際產能合作的帷幕。這個項目是中國在境外的第一個氧化鋁項目,也是印尼第一個大型的氧化鋁項目。
中國方案設計,中國標準建設,魏橋組建團隊,聯合國內多家參建單位,在一片廢棄棕櫚園的沼澤地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冶煉產業園。2016年一期年產100萬噸的生產線投產,二期年產100萬噸的生產線2021年12月投產。該項目填補了印尼氧化鋁生產的空白,成為吉打邦縣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
二是共建共贏,去非洲找新的礦源。2014年,魏橋的另一條路也在艱苦開拓。世界上鋁釩土礦最富集的國家——幾內亞正處于埃博拉病毒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張波在與幾內亞時任總統見面時,表達了無論最終談判結果如何,都會幫幾內亞建設兩個醫療站的想法,并且說到做到,沒幾天就將建設資金撥付到位,用善舉、善意打動了總統,推動了合作進程。
面對當地基礎設施匱乏,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嚴重落后的局面,張波團隊打破常規思維,想到了一種充分利用當地河流資源的模式:借助航運優勢,實施海河聯運,從礦山出發,經過公路運輸、河港碼頭、海上浮吊裝船、海上物流,建設一條嶄新的從幾內亞到中國的運輸新模式,將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打造了一條跨越山海行程萬里的合作共贏之路。
魏橋探索出的獨有的海外發展模式,給國內企業提供了經驗。在張波看來,企業走出國門,一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體,通過強強聯合、實現優勢互補,才是最有效的合作模式。第一位的是要想辦法真正融入當地社會,尊重當地老百姓,切實解決他們的一些訴求。同時,要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勇擔社會責任,堅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做好環境保護。
魏橋作為一家以做傳統制造業為主的企業,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率先“走出去”,在實施國際產能合作中,也鍛煉了團隊,獲得了巨大提升。成立海外事業部統籌企業的國際布局,在瑞士、德國都成立了分公司,在招引人才、內部培養等方面,也都更適合國際化要求。
張波說:“我們的眼界得到開闊,思路隨之打開,水平得到了提升。比如在精深加工領域的技術合作上,魏橋的德國分公司現在已經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的AMAP是一個專業的鋁金屬材料應用研究中心,我們是該中心的VIP會員。過去我們都是學習別人的技術,現在魏橋的研發能力上來了,可以很平等地跟德國的金屬材料專家進行技術交流。雙方通力合作,研究了更多的新材料出來。放到10年前,這事我們是做不了的,這就是‘一帶一路’給我們帶來的影響?!?/p>
(來源: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