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币簿鸵馕吨鎸π滦蝿菪绿魬穑覀儽仨氁詣撔买寗訛榘l展指向,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因地制宜把科教和產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筑牢實體經濟根基,助推產業提質升級,以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我市緊扣全市高質量發展創新提升目標,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提供了思想引領與路徑遵循。
新質生產力作為習近平總書記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提的嶄新概念,有其獨特語境和深刻內涵。顧名思義,新質生產力,特點在“新”,關鍵在“質”,核心在“生產力”,出于“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的實踐召喚,生成于“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的理念創新,具有高階性、躍遷性、引領性等特征,包含“高素質”勞動者、“新介質”勞動資料和“新質料”勞動對象三大要素,是引領戰略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生產力,也是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開局伊始,再上征程,我市以落實全省開展“三個年”活動部署為抓手,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目標,加快建設現代化“西部名市絲路名都”,就需要大力培植新質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咸陽經濟高質量發展。
多措協同并舉,以科技創新涵養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 要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主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在技術層面,就需要科技創新堅持一體化設計,發揮自身優勢,推進原始創新;發揮集體優勢,推進集成創新;堅持“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的理念,推進開放創新,實現三者的有效貫通。對我市而言,要立足區位和政策優勢,繼續完善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政策框架,大力支持西北機電工程研究所科技創新園、正泰—西交大聯合創新中心、智匯原、臨空智港等平臺建設,進一步發揮市域高校資源豐富優勢,發掘駐咸科技研發機構潛能,增強域內企業科技創新意識,激發社會各界創新意識,培育良好的社會科技創新氛圍,使科技創新有政策依據、平臺支撐、主體依托和社會保障,為新質生產力的生發提供充足的智慧給養。
面向未來發展,以產業革新壯大新質生產力??萍紕撔率切沦|生產力的內核,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呈現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要適應經濟新常態,走新興工業化道路,就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緊盯產業發展前沿,推動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更新換代,提高其科技含量、信息含量和價值含量,推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構建,促進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高效銜接、民生性產業與戰略性產業協同發展,使曾經的新興產業成為現在的主導產業,使現在的新興產業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對我市而言,必須珍視國家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榮譽,主動發揮高新區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園區和國家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的帶動、輻射作用,做響裝備制造工業城市品牌,繼續支持隆基光伏、LCD面板顯示、彩虹新能源等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助力G8.5+基板玻璃、敏華智能家居等433個市級重點項目加快建設,保證神電高壓電器、百佳年代光伏等122個項目順利建成,力爭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再創新高,為新質生產力的生發提供堅實的產業依托。
科學引留培用,以人才興咸創造新質生產力??萍紕撔率菍嵤﹦撔买寗影l展戰略的核心,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堅持人才為本,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出成果和出人才并舉、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相結合”是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三條重要經驗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進一步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耦合,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為落實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遵循,提出了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的用人觀。對我市而言,必須繼續發揮域內及鄰近區域高校資源豐富優勢,加強與之常態化交流互動,開展重點領域人才聯合培養,發揮其“蓄水池”“增壓閥”“導航器”作用,加強第二屆“人才興咸”大會的后續對接、落地工作,出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培養引進政策,鼓勵各類科技型企業、單位在成果轉化、評價認定、股權激勵等方面敢于探索,干出實績,真正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為新質生產力的生發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保障。
此外,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注定是一個緊迫而周密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完善產業支撐和人力資源保障,還需要進一步擴大科技創新發展“基金群”規模,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積極招引科技中介機構,培育發展科技服務業,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因此,只要全體科技工作相關單位和人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守正創新,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高度的歷史自信錨定科技前沿,聚焦新興產業,積極創造,主動協同,新質生產力在咸陽的生成以及蓬勃發展都將指日可待,咸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絢麗新篇也將潑墨成書。
來源:咸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