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榆林榆陽:小草做成大產業綠了大地富了民

2023-08-03 14:16:34

八月的榆陽,大地蔥蘢,草長鶯飛,是優質苜蓿生長、收獲的最佳時間。陜西榆林榆陽區青云鎮色草灣村種植紫花苜蓿的梯田上,上河集團湖羊養殖基地負責人正組織農機手搶抓晴好天氣全力收割,田地里機聲轟鳴,“鐵牛”奔忙,奏響了田園交響。

近年來,榆陽區充分利用北緯38度“黃金帶”區位優勢,圍繞建設“中國草業明珠”目標,探索推廣多元化飼草種植模式,大力發展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青貯玉米為主的一年生飼草,做足“小草”文章,唱響“產業”之歌,綠了大地富了群眾。

謀篇布局 繪好產業發展“路線圖”

榆陽區被確認為全國優質牧草最佳種植帶,發展飼草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2019年之前,榆陽草產業長期處于“小、散、弱”狀態,飼草種植規模小、產業散、技術弱,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牛、羊等草食家畜發展需求。針對這一發展“瓶頸”,2019年,榆陽區出臺了《加快發展優質飼草產業的實施意見》,將優質飼草產業確定為農業主導產業之一,以非常之舉謀劃全區飼草產業發展,明晰飼草產業發展路徑和舉措。

4年來,共安排資金1億多元,采取“2311”的方式,對“兩草三隊一庫一灌”進行補貼。到今年,全區高產優質苜蓿留床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其他飼草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先后補貼飼草儲備庫8萬多平方米,擁有飼草加工服務隊25個,已形成以苜蓿、青貯玉米種植、收獲、晾曬、加工、儲運、銷售“一條龍”產業格局,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飼草產業對草食家畜的貢獻明顯提高。

“‘2311’中,‘2’就是對多年生、一年生飼草分別進行每畝500元、400元、50元的補貼;‘3’就是對大中小型三類飼草加工服務隊進行200萬元、40萬元、8萬元的補貼;兩個‘1’是‘一庫一灌’,就是飼草儲備庫和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分別按平方米、畝給予150元補貼。”榆陽區林業局分管草產業的負責人介紹,領導重視、政策支持、補貼扶持大大激發了企業、合作社、種植養殖大戶的信心,榆陽區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動和提升。

創新思路 增強產業發展新動能

小紀汗鎮大紀汗村沿榆烏路整合出5000畝土地,集中連片種植紫花苜蓿和青貯玉米,該村黨支部書記蔣文東介紹,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農戶”模式,由好禾來草業公司技術指導,新中盛集團訂單種植、保價收購,農機合作社作業服務,種植戶日常管護,農戶人均收益可達4600元。

通過幾年的發展,榆陽區已因地制宜形成四種飼草種植新模式。在北部草灘區,引導好禾來草業、新中盛農牧、上河湖羊等公司,金雞灘、大紀汗、補浪河等村級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飼草產業;在南部山區,引導群眾流轉寬幅梯田、撂荒地種植本地苜蓿,涌現出青云色草灣、古塔王家峁則、魚河李家溝等整山推進、集中連片的種草大戶;對長期撂荒的鹽堿“草皮灘”,稍加整理改良種苜蓿,已在補浪河鄉省不扣村、巴拉素鎮新廟灘村改良種草2000多畝,既解決了種植養殖戶種草“無地可種”的現象,又激發了“沉睡土地”的活力;在人口外流較多的東南部山區,對25度以上非基本農田坡耕地,高標準、高質量實施退耕還草,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一大批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集約化的草業龍頭企業和積極種植高產優質飼草的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種草大戶,帶動了更多集體經濟組織、種草大戶發展草產業,先后培育草業合作經濟組織170多家、種草大戶近千戶。

“一次種,只管收。如果說種苜蓿能賺錢,種苜蓿養羊更賺錢。在新推開的寬幅梯田、在立地條件不好的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在人口外流撂荒的非基本農田種苜蓿,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不僅守護了生態環境的‘被子’,也讓農民賺到了‘票子’。”青云鎮黨委書記劉春林說。

“我們村共種植高產優質苜蓿1700多畝,今年迎來盛產期,畝均年可增收1700—2000元。”補浪河鄉補浪河村黨支部書記席玉喜高興地說。

科技助力 形成產業發展硬支撐

“優質飼草引種試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近兩年,我們立足榆陽草業發展現實需求,先后引進紫花苜蓿品種30個,青貯玉米品種11個,菊苣、早熟禾等牧草品種32個,在榆陽不同地類分區域試種,初步篩選出適合榆陽種植的8個高產優質苜蓿新品種、10個高產優質青貯玉米新品種,并向種植戶推廣種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王顯國說。

早在三年前,榆陽區就與中國農業大學簽訂了草業科技合作協議,達成舉辦草業發展高端論壇、組建國家級科研平臺、實施科技攻關項目等多項合作。幾年來,共合作探索試驗了“冬黑麥+青貯玉米”復種、“燕麥+苜蓿”輪播、“青貯玉米+拉巴豆”套播、“苜蓿+青貯玉米”間套種等模式,提高區域飼草產量,推動全區飼草品種和技術多元化發展,有效遏制種植區土地沙化退化,實現“鎖風沙、治鹽堿、改生態”的目標。

薛亮飛是試種“冬黑麥+青貯玉米”一家合作社負責人,在6月份召開的“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支撐項目試驗示范基地現場觀摩會”上,他主動“以案推薦”。他介紹,僅冬黑麥一茬,每畝就可增收600—700元,黑麥收割后隨即復種早熟青貯玉米,雖然遲種半個月左右,但只要水肥管理及時,秋季收獲青貯玉米產量不受影響。與會種養企業、大戶紛紛為榆陽飼草能實現“一年兩作,一年兩熟”豎起大拇指。

試驗“冬黑麥+”為什么要在北部風沙草灘區?榆陽區林業局局長秦剛介紹,冬黑麥的一大優勢是不爭農時、不與主糧爭地,能夠提高土地利用率,滿足養殖業需求。另一方面是生態因素的考量,為了減少冬春風蝕危害。

“一年兩場風,從春刮到冬”曾是榆陽風沙肆虐的寫照。經過多年治理,榆陽實現了“綠進沙退”,但是冬季裸露的耕地,依然經受著風沙的侵蝕,成為春季沙塵天氣的來源之一。據監測,冬黑麥覆蓋的地塊,春季輸沙量明顯減小,與玉米秸稈留茬田相比,黑麥田的同期輸沙量可減少80%以上,具有防風固沙、保護土壤的強大生態作用。

此外,近年來,該區還密切與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榆林學院等院校合作,開展飼草品種試驗研究,破解飼草種植過程中重茬減產、土壤肥力下降、飼草品質欠佳等問題,推動飼草品種和技術多元化發展。

相關鏈接

發展飼草產業,是加快草食家畜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據統計,2022年底,榆陽區羊子飼養量183萬只,牛飼養量近8萬頭,據測算,“榆陽草”遠遠不能滿足蓬勃發展的“榆陽養”。下一步,榆陽區將持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瞅準“一個目標”、用活“四塊地”、打好“三張牌”,支持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瞅準“一個目標”,就是把榆陽打造成為集種草、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長城沿線風沙區飼草集散中心。用活“四塊地”,就是探索在鹽堿草地生態改良種草,在天然牧草地發展人工種草,在南部山區撂荒地退耕還草,引導種養大戶“草薯輪作”循環種草。打好“三張牌”,就是圍繞鄉村振興,以草業明珠科普游、綠色田園觀光游、人工草地娛樂游為依托,打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牌;與科研院所合作,在草畜產品、苜蓿精深加工方面進行科研攻關,打好“榆陽苜蓿”牌;將榆陽建設成為陜北地區優質飼草供應區,喊響唱亮榆陽“中國草原明珠”牌。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