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風沙掩碧空,今朝綠染塞上城。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這曾是榆林人最苦澀的記憶。
榆林人逐綠的腳步從未停歇,一代代治沙人不畏艱難,薪火相傳,一座座山梁著上新裝,綠意蔥蘢,一個個村莊綻放新姿,彰顯活力。
如今,榆林實現了由黃到綠的美麗蝶變,綠色成為其最厚實的家底。這抹“榆林綠”,不僅讓塞上駝城煥發“高顏值”,更是推動當地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
1 防沙治沙 書寫綠進沙退“生態傳奇”
榆林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沙區植被覆蓋度平均達60%,將我省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里,讓陜西成為我國首個“拴牢”流沙的省份,創造了世界治沙奇跡……
是誰創造了荒漠中的綠色奇跡?
是沙海“愚公”石光銀。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治沙。”這是石光銀踐行了40多年的綠色承諾。
1968年,石光銀帶領群眾苦戰三年,在不毛之地種活了樹林。1984年,他帶頭承包沙地治沙,開啟治沙事業。1988年,他戰勝了治理難度最大的狼窩沙……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治沙談何容易?樟子松在寸草不生的荒漠中活下來了,石光銀帶領鄉親們先后治理了25萬畝荒沙地,營造百里“綠色長城”。
7月21日,陜西日報社“生態治理看榆林”全媒體行動調研采訪團來到定邊縣石光銀狼窩沙荒漠化治理項目基地,一棵棵樟子松挺拔向上。年逾古稀仍精神矍鑠的石光銀撫摸著樹干,仰著頭問:“你們覺得這樟子松像誰?”
“像您。”采訪團成員回答。
同樣為榆林治沙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還有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
補浪河地處毛烏素沙地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新中國成立之初,榆林流沙曾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里,補浪河鄉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為了改變生存環境,1974年,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姑娘組建了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前身——“長城姑娘治沙連”。
“當年就從這里開啟了治沙造林的征程。”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第15任連長高藝玲說,40多年來,一代代治沙女民兵傳遞過接力棒,扎根大漠,堅持不懈地治沙造林,和當地群眾一道在荒灘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綠洲,使昔日寸草不生、人跡罕至的茫茫荒漠呈現出勃勃生機。
如今的補浪河已被綠色覆蓋,藍天與阡陌縱橫的農田交相輝映,詩意盎然的田園畫卷美不勝收。
“我們現已建成‘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軍事拓展訓練基地和生態觀光旅游基地’大基地和‘紅色教育區、打靶訓練區、拓展訓練區、生態園林景觀區、設施農業觀光區、生態特色養殖區、觀光旅游區、擁軍愛民示范區’大功能區。每年接待參觀拓展研學、觀光休閑團隊1000多個,累計接待游客突破70萬人(次)。”高藝玲說。
在與荒沙斗爭的過程中,榆林市還涌現出李守林、牛玉琴、王志蘭等一大批治沙英雄,共同創造了荒漠中的綠色奇跡。
2 增綠添景 群眾樂享生態紅利
7月20日,采訪團一行乘坐大巴參觀榆陽區小紀汗十萬畝樟子松林基地,透過車窗,滿目皆綠。四五米高的樟子松迎風挺立,沙柳、沙地柏蔥蘢茂盛,處處涌動著綠色生機。難以想象曾經的這里沙丘起伏、黃沙漫漫,是威脅榆林城區的主要風沙口。
“2012年以來,榆林集中連片栽植以樟子松為主的10.9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目前,基地內的樟子松已從50厘米高的小苗長成4米~6米的大樹,初步形成針闊葉混交、草灌喬結合的穩定防護林體系。”榆陽區小紀汗林場場長羅向軍介紹,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在榆林主城區以北筑起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
生態環境改善了,生態紅利隨之而來。
榆林首宗林業碳匯項目就落地小紀汗十萬畝樟子松林基地。2021年12月30日,榆陽區林業局向小紀汗林場首批發放3張林業碳票,林場與3家企業完成5747噸碳匯交易,涉及金額14.4萬元。
生態治理加強,綠色底蘊厚植顯效,廣大群眾也收獲了幸福滿滿的生態紅利。
靖邊縣五臺森林公園綠意延綿,成片的綠樹繪就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秀美畫卷。
早在1964年,靖邊縣就開始了義務植樹,植樹地點就選在這里。20世紀七八十年代,靖邊縣縣級機關干部義務植樹全面鋪開,這片黃沙地逐漸被綠色所覆蓋。經過艱苦努力,如今這一區域綠化面積近2萬畝,保存各類喬木樹種約160萬株,成為靖邊縣城的“天然氧吧”和“綠色之肺”。
“公園離城區近,生態環境優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長城烽火臺、得月湖、博物館等景點游人如織,年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日接待游客最多達8000人(次)。”五臺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主任馮海江告訴記者。
3 點綠“生金” 鋪就群眾致富大道
行走榆林大地,藍天白云下青山起伏,成片農田綠意盎然。得益于生態治理,綠色成為這片土地最耀眼的色彩,也為其孕育出更多希望。
榆林藏著這樣一個地方,地處塞北,卻勝似江南,萬畝稻田涌碧波,魚蝦蟹和諧共生,這就是坐落于無定河畔的橫山區響水鎮駝燕溝村。
橫山區境內無定河綿延百余公里,濕地遼闊,生態優美,飛鳥翔集、稻漁共生。無定河在守護橫山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這里奏響了鄉村振興新樂章。
近年來,橫山區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新路徑,充分利用無定河種稻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稻漁立體生態種養產業,駝燕溝村成為陜西開創稻田養蟹模式的地方。
7月21日下午,采訪團到達駝燕溝村稻漁綜合種養基地時,村民李治保正在稻田旁的水渠里捕撈螃蟹,隨后又將這些小螃蟹倒進了田里。“給它們換個環境生長,中秋節前后就能上市了。”李治保將6畝地流轉給基地,年底可以領到分紅,他還在基地務工,如今有兩份穩定收入的生活讓他很滿足。
“從2013年的350畝到2023年的4萬畝,稻蟹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畝均增收800元。目前,基本建成集稻田畫、科普、休閑農業、稻漁新品種(稻魚、稻鰍、稻鱉)養殖于一體的示范園。我們在盤活稻蟹養殖模式的同時,還不斷試驗推廣新品種,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現已形成稻蟹、稻魚、稻鰍、稻小龍蝦、稻鱉共作模式。”說起自家優勢產業,橫山區水產站站長郭宏強喜不自禁。
得益于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橫山區在提升農業產業經濟效益的同時,生態效益也日益凸顯。
陜西無定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橫山管理站站長劉玉斌說:“稻漁綜合種養建立了良好的生態關系,稻田為蟹、魚、蝦等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源和棲息場所,蟹、魚、蝦為水稻除蟲、除草、施肥,降低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態環境,保護了無定河兩岸的生物多樣性。”
如今看榆林,生態紅利持續釋放,綠色產業如火如荼,“森林城市”魅力無限……奔跑在追青逐綠的路上,榆林鐫刻下可圈可點的生態治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