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我走進了位于秦嶺腳下神禾塬上的中國著名民辦高校——西安培華學院。這里萬物并秀,草木葳蕤,雖然只是夏初,但屬于它的顏色可一點也不遜色于秋的黃、冬的白、春的綠,尤其是那盛開的石榴花,在綠葉襯托下,近觀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遠望又像一朵朵散落在天際深處的云霞,給這座紅色基因鮮明、歷史積淀厚重、現代氣息濃厚的校園增添了一抹喜慶。
今年是西安培華學院建校95周年。懷著殷殷之情、拳拳之心,我徜徉于校園,駐足于校史館,穿越于時空隧道,開啟了對這所歷史名校的往事尋覓。
烽火歲月,篤定教育報國矢志不渝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步步進逼,封建統治日益腐敗,祖國山河破碎、戰亂不已,人民饑寒交迫,備受奴役,救亡圖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1911年后,先后爆發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愛國運動,喚醒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一批倡導新文化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西方工業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抱著“教育興國”、“實業救國”的理想,不斷投身新民主主義運動。1917年,黃炎培先生在上海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從此,“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職業教育思想在中國大地迅速傳播開來。
1928年,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畢業的吳云芳女士,聯絡陜西教育界名人在西安成立了“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職業學校”。1935年正式納入國家國民教育序列并易名為“陜西省私立培華女子初級染織科職業學校”,成為陜西省當年唯一的女子職業學校。在此期間,著名和平老人邵力子先生及夫人傅學文女士、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的夫人謝葆真女士以及宋美齡女士、于右任等社會知名人士帶頭為“培華”捐資建設新校。1937年2月,由陜西省建設廳廳長、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設計的后宰門5號新校址落成并投入使用。1945年,為擴展專業和擴大招生,陜西省教育廳批復學校更名為“西安私立培華職業學校”,男女兼收。自此,一個以“培華”冠名的學校享譽三秦大地。校名“培華”二字,取“基礎鞏固,前途發展”之意。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隨后西安軍管會派員進入學校,同年八月,年僅26歲的姜維之先生受命擔任西安私立培華財經學校副校長,由于原校長和另一位副校長被調走,由他全面主持學校工作兼教導主任,是當時全省最年輕的校長。他的出任,揭開了培華學院嶄新的一頁。
和平年代,赤城為國培養財經人才
解放初期,西安古城百廢待興,為了迅速修復戰爭創傷,恢復正常社會秩序,各行各業在“西安軍管會”支持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教育領域依照“軍管會”發布的“保護學校”和“私立學校登記”的系列通告精神得以整頓。1951年7月11日,根據西北教育部指示,學校更名為“西安私立培華財經技術學校”,專門培養政府急需的財經干部。1952年3月,姜維之先生被任命為西安私立培華財經學校常務副校長(主持工作),同年11月,按照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改造舊教育”的方針和步驟,“培華”被西安市政府接收,并改校名為“西安市第一財經學校”。1953年9月,將“一財校”與“二財校”合并,定校名為“西安市財經學校”。期間,姜維之先生先后先后被任命為西安市第一財經學校、西安市財經學校副校長等職,為這兩所學校的基礎建設和教學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
1956年7月,學校奉國家計委、高教部指示,遷往吉林長春,組建國家統計局所屬“長春統計學校”,任命姜維之先生為該校常務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這一時期,培華人為新生的共和國培養了大批經濟、金融急需人才,其中有許多培華學子,后來成為國家經濟與金融戰線的棟梁之材。遺憾的是,1958年5月,在“整風運動”和“反右運動”后期,因“機構調整”,學校停辦,姜維之先生被調入吉林省輕化工業廳,一直到1983年恢復重建“培華”,血脈中斷了整整25年。這期間,姜維之先生歷經磨難,受盡煎熬,但這一切都無法割舍他對“培華”的一往情深,無法磨滅他的教育報國之夢。
1976年,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終于結束。接著,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歷經二十余年磨難的姜維之先生又回到了西安,此時的他已經年過半百,但他更加老成持重,愈加堅韌剛強,他把所有的精力,再次投入到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于是,“培華”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改革開放,創建全國首批民辦高校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實行黨的工作中心戰略轉移的重大決策。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思想指引下,各條戰線的工作逐漸步入正軌。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地指出:“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重視科技和教育”,從而給教育改革注入了強大的活力。1984年,黨中央做出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推出了“打破國家統攬教育的局面,實行多層次、多形式辦學”的改革路徑,進而為教育體制改革尤其是新一輪民辦教育的產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1979年,獲得新生的姜維之先生接到政府任命,請他創辦西安市房屋建筑技工學校,并先后擔任副校長、校長。重回熱愛又熟悉的教育事業后,點燃起他的理想之火。1983年10月3日,姜維之先生調任西安市第十三中學任校長,此時已經57歲的他,敏銳地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將一直珍藏在他心底的那個名字——“培華”,又一次復活。經他多方努力,很快成立了同屬西安市教育局管轄的“西安培華高級職業中學”,他親自擔任校長,專門培養財會、金融人才,繼續他的教育報國之夢。
姜維之先生對“培華”兩字有著無盡的眷戀,這不是某一個人的小感小悟,而是承載著大智大愛,體現著一種執著精神、一種民學傳統、一種教育理念。這是一個校名的恢復,也是一所學校的“重生”,更是一種教育精神的傳承。后來,在籌建西安培華女大的時候,他把“培華”二字永久定格在校名上。
1984年,在陜西省教育界人士的呼吁下,在省政府、省政協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培華女子大學成立。她是早期“培華”的繼承和重建,是改革開放后全國首批、西部首所經教育部備案批準成立的民辦普通高等學校。至21世紀初,“培華女大”已創辦了包含文、法、經濟、藝術等學科的57個專業(含成人教育),成為一所聞名全國的民辦普通高等院校。2001年4月,經陜西省教育廳向省政府請示,同意將西安培華女子大學升格為民辦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3月,培華女大“升本”獲教育部批準,改校名為“西安培華學院”(男女生兼收),成為西部地區第一所民辦本科普通高校。由此,學校邁入以“實施本科教育為主”的辦學階段。
立足當代,建設雙一流應用型大學
長江后浪推前浪,代代新人在成長。2004年之后,一批年富力強的學者進入學院管理隊伍,學院以改革、建設、管理為中心的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效率不斷提高。2007年,留學海外十年的姜波博士,毅然放棄國外的豐厚待遇,反哺家鄉,緊隨老校長足跡,接任西安培華學院院長一職,成為我國本科普通高校中最年輕的領導人。姜波博士接任院長后,進一步豐富了學院辦學理念的內涵,明確了辦學定位和辦學指導思想,學院在教學基本建設、人力資源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創業創新教育建設、思想政治建設等“五大建設工程”上下功夫,使學院全面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2007年學院成為西部十二省區首家擁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民辦高校。2014年獲批為陜西省首批應用型建設試點院校,2018年獲批為陜西省“一流學院”建設單位。學校先后被評為教育部全國創新創業50強高校、中國最具社會責任單位、中國十強民辦高校等榮譽稱號,辦學質量得到社會認可,并一躍成為全國民辦高校中最具品牌影響力的高校之一。作為新時代培華“掌門人”,姜波博士在教書育人、建設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方面獨樹一幟,成就卓著。
一是構建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形成了以“西安培華學院章程”為統領,“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學術委員會制度、教師申訴制度、學生申訴制度、財經委員會制度、理事會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層次清晰、內容規范的“一章八制”制度體系和“校長負責、黨委監督、教授治學、教工參與”的民主管理模式,成立由專家學者組成的學術(教學)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委員會,實現學術帶頭人和專業負責人專家化、核心管理人員教師化,切實做到了“專家治校、教授治學”。
二是提升現代大學治理能力。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全方位提升學校治理能力。積極推進第三方評價和過程評價,實施質量管理和目標考核,落實全面預算管理,激發員工內生動力,促進二級學院從教學單位向辦學單位轉變。創新教職工培訓模式,提升職業素養。學校通過組建校內外不同類型教師發展團隊,構建“四五六”教師培養體系,開展多維多元教師培訓項目,助力教師職業進階。鼓勵教師外出參加各類教學改革和能力提升培訓研修,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參與實際問題攻關,積極打造“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加強信息化建設,優化完善服務事項網辦流程,建設集成21個關鍵業務系統的數字校園基礎平臺。
三是堅持高質內涵發展之路。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完善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一體化育人體系。堅決貫徹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構建縱向銜接和橫向配合相統一、校內教育和校外培養相協調的一體化育人體系。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八大能力”提升,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方針落到實處。探索信息時代大學教育治理的新機制,構建科學的大學評價體系。轉變評價理念,樹立科學的評價導向;擴大評價主體,讓更多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把握評價核心,認真落實“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創新評價方法,充分運用定性和定量的評價方法,確保評價的科學性。
四是倡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學校以產教融合為切入點,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模式,實現“在學中做、在做中學”,變“知識教育”為“知識能力教育并重”。學校不斷完善產教融合工作機制、實施了“六個一”(一專業、一企業、一協會、一學會、一研究所、一社團)工程,鼓勵各專業積極對接行業、企業,參與企業真實項目,導入社會資源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校先后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建立產業學院,獲批立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13項、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6項,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320項,將101項產業技術發展成果、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五是深化多元創業創新教育。學校依托校院兩級全程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體系,著力打磨精品創業就業體驗活動,開展求職大賽、就業體驗周、就業大講堂、大學生創新創業節、創新創業訓練營等就業創業指導精品活動。依托課程體系,提升畢業生生涯發展與就業創業能力。開設《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和《創業基礎》課程,開展“大創”項目立項工作,孵化創新創業團隊。學校按照“興趣驅動、自主實踐、實踐創新、切實可行”的原則,成立了“新零售商學院”等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有省級眾創空間孵化基地,每年面向在校本科生開展“大創”項目申報工作,給予資金支持,并配專職教師進行專業化指導。學校先后榮獲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等多項殊榮。
六是打造科學實用課程體系。積極打造“金課”,形成示范引領。學校獲批省級一流課程立項13門,累計建設校級應用型示范課100門、院級應用型示范課218門,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示范性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鼓勵校企共建師資團隊為本科生授課,以“校中企、企中校”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為基礎,將校企共建真實項目、案例庫作為課程內容資源之一,增強課程對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和適用度。如今的西安培華學院,“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充分發揮辦學自主權優勢,持續、高效地走高質量內涵發展之路,深耕在中國民辦教育熱土上,未來可期。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95年弦歌不輟、薪火相傳,95年櫛風沐雨、春華秋實。站在新的起跑線上,我由衷的祝福西安培華學院以建校95周年為新起點,立足本土、胸懷世界,始終踐行“校譽至上、質量第一、自強不息、開拓前進”的校訓,進一步加快現代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步伐,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更多應用型專業人才。
走進六月,就走進了一個充滿驚喜和希冀的季節;走進培華,就走進了一個充滿知識與人才的圣殿。六月的培華校園,五彩斑斕,一座座別具風格的教學樓,在翠綠欲滴的樹兒和嬌羞欲語的花兒裝飾下,更顯神圣和莊嚴。即將畢業的學子,或三五成群于曲徑通幽處竊竊私語,或男女結伴駐足于標志性建筑物前合影留念。收獲的喜悅、離別的傷感、遠行前的駐足與徘徊,嘆時光之流逝、思人生之深淺,讓人對這所校園更加留戀。走過95周年,培華依然風華正茂。在邁向百年的路上,祝培華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