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漢陰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為重要抓手,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在鞏固拓展三年行動成果的基礎上,立足“清”、聚焦“保”、著力“改”、促進“美”,扎實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持續深化鄉村基層治理,著力打造特色田園風光,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健全長效機制,保障有力推進。 以“321”基層治理模式在全市推廣為契機,深化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突出“五治”融合,提升治理實效。一是 “政治” 強引領。選優配齊2123名黨員、 2354名中心戶長和縣鎮人大代表等“三線”人員,在村黨組織領導下開展管理服務,教育引導廣大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二是“法治”強保障。完善“三官一律”制度,建成23個農村中心警務室、46個“法官工作室”、36個檢察官工作聯系點、14 個法律服務工作站,實現村(社區)法律顧問全覆蓋。三是“德治”強教化。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建設,創新推行“道德銀行”積分管理,大力弘揚孝義文化,開展“好婆婆”“好媳婦” “漢陰好人”等評選活動,1個家庭榮獲“2022年全國最美家庭”稱號,我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慈善愛心驛站獲評全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四是“自治”強動力。建強“六位一體”村級組織體系,培育發展公益慈善類、志愿服務類、文體活動類社會組織,推行“兩說一商”工作機制,城關鎮三元村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蒲溪鎮盤龍村獲評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五是“智治”強支撐。高標準建設縣鎮村三級綜治及“321”大數據中心,開發“321”鄉村治理信息系統及民情在線微信公眾號,實現服務全程全時、管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享。“321”數字化治理經驗入選全國“網信工作創新實踐50例”。統籌建立1000萬元“良法善治”基金,用于網格員報酬績效、隊伍建設、評優樹模等,形成了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獎懲分明的良性循環。
突出重點環節,推進專項整治。 扎實開展四季村莊行動。制定了“凈美漢陰”村莊清潔四季行動方案,采取“縣動員、鎮主抓、村組織、民參與”的方式,突出公共場所、道路沿線、河溝兩岸、房前屋后等容易產生垃圾的區域,全面開展村莊衛生清潔行動,有效開展垃圾分類清運專項行動;堅持改廁工作與移民搬遷安置、危房改造統籌推進,探索創新“兩化三新四到位”改廁模式,全年改造衛生廁所819戶,改造提升公廁130座,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4.6%,新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13處,污水管網70余千米,配備鎮村垃圾運輸及環保清潔車99輛,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600余噸、村內水塘600余口、村內溝渠400余公里,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600余噸。
創新機制模式,提升工作成效。持續夯實村莊建設基礎,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全域推進庭院經濟發展,實現和美鄉村融合發展。全縣統籌發展庭院經濟資金400余萬元,引導28個示范村10000 戶群眾參與發展庭院經濟,11 個村被命名為安康市首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千工程”示范村。積極推行一村1個特色主體和多個建設板塊的“1+N”試點村建設模式,五一牡丹、軍壩漁業、盤龍紅桃、三柳農旅融合、雙乳荷蝦、三同果酒、樅嶺家訓、茨溝花屋、月河民居改造等成為漢陰和美鄉村的新名片。一個個產業興、鄉村美的漢陰鄉村開啟了“美顏模式”,構成了一幅和美鄉村新畫卷。
強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漢陰堅持科技三下鄉、農村政策宣講和農業科技培訓,廣泛開展衛生健康知識宣傳,營造廣大村民講衛生、愛清潔、護環境、保健康范圍,引導群眾參與春夏秋冬四季“村莊清潔凈美漢陰”行動,實施“八清一改”措施,促進村莊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整潔。
把“鄉村打造成為一個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之地”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下一步,漢陰將下最大的決心,花最大的力氣,用最有力的舉措,以最堅韌的毅力,讓鄉村成為“既穿得下身體又裝得下靈魂”的美麗家園,為打造錦繡漢陰、凈美三秦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