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是陜西省安康市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安康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著力破解生態資源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從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維持和諧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303萬安康人民用循環發展的磅礴力量,在2.35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擘畫出綠色升級的“規劃藍圖”,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安康實踐”,鐫刻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畫卷。
綠色發展破解“兩難”困局
優勢在生態,出路也在生態。安康市委、市政府準確把握市情特征,深刻領會和準確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功破除干部群眾中存在的思想認識誤區,從“經營綠色”的認知突破,到循環發展的創新實踐;從追趕超越的接續奮斗,到綠色崛起的歷史蝶變,安康始終堅持將“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相繼被命名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國家新型工業化富硒食品產業示范基地、國家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實踐“安康樣本”入選全國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案例。
人不負青山,生態底色愈加亮麗。安康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340天以上,優良率常年位居全省前列,空氣質量指數進入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優,全市地表水水質優良率保持100%,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21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市水環境質量排名全省前列。平利、鎮坪、嵐皋三縣成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青山不負人,發展質效實現“雙升”。堅持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是安康綠色發展的命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持續增強,經濟增速和發展質量實現“雙升”。“十三五”期間,安康市地區生產總值躍過千億元大關,財政總收入跨越百億元關口。“十四五”期間,富硒食品、生態旅游、新型材料三大千億級產業正加速形成集群效益,清潔能源、秦巴醫藥等生態友好型產業提質擴能,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產業發展綠色轉型邁出堅實步伐。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安康綠色名片彰顯出獨特魅力,森林覆蓋率達到68%,林地面積3015萬畝,森林蓄積量7714萬立方米,享有“天然生物基因庫”的美譽,“顯山、露水、透綠”的城市面貌愈發奪目,“秦巴明珠”城市名片綻放出璀璨的光輝。
綠水青山得到“有價”衡量
生態產品作為推動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是解決生態資源價值轉換、生態資本保值增值以及實現生態經濟永續發展的基礎。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將“兩山”理念落實到制度安排和實踐操作層面,強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頂層設計。陜西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陜南三市漢中、安康和商洛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為安康“生態優先、綠色升級”創造了歷史契機。
為搶抓機遇,安康堅持把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體系作為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首要任務,摸清生態資源家底,量化生態產品價值,以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為切入點,聯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為生態算“身價”、筑“兩山”之通途,先后形成“一張清單(安康生態產品清單)、一個規范(安康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一份報告(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報告)、一批案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典型案例)、一個平臺(全市GEP自動化核算平臺)”成果,搭建陜西省首個GEP核算制度體系和GEP自動化核算平臺,動態繪制全域生態價值“一張圖”,推動實現全市任一區域GEP一鍵核算、一鍵報告。
圍繞生態產品“物質供給、調節服務、文化服務”三個方面,聚焦生物質供給、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等13項核心指標,核算出全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搭建起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轉化平臺,實現10縣(市、區)“生態資源公司”全覆蓋和“以市帶縣”實體化運營,初步構建起政府引導、各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生態資源資產運營開發體系。寧陜縣與深圳南泥灣實業投資有限公司開展林業碳匯經營試點,完成全市首宗林業碳匯交易,為開展林業碳匯交易提供了經驗借鑒。
這關鍵一步,破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讓綠水青山得到了“有價”衡量。
生態“紅利”變成民生“福利”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既是綠水青山的價值實現過程,也是打開“兩山”轉化通道的有益探索。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康市堅定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基本構建形成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先進的生態文化為導向、以優質的生態產業為核心、以科學的生態布局為支撐、以完備的生態機制為保障的“五位一體”生態經濟框架,書寫了一幅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安康答卷”。在實踐探索中,安康從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產業發展、融合創新發展等維度,推動全鏈條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取得了豐碩成果。
守護好“綠水青山”就守住了安康人的“金飯碗”。安康忠實履行“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政治責任。聚焦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和藍天、碧水、凈土和青山保衛戰,下力氣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十二五”以來,累計關停、淘汰規模以上工業及落后產能企業300多戶,影響產值400多億元。
通過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反哺生態治理,安康將優質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將生態經濟打造成為新的增長點。目前,全市“六大綠色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80.7%,以綠色、循環、低碳為標志的生態友好型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5%;富硒產業產值連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長,綜合產值超過700億元,穩居全國各大富硒區之首;涉水產業呈井噴式增長,包裝飲用水產業產值連續多年增速超過30%;生態旅游、山林經濟增速連年超過兩位數;安康富硒茶區域公用品牌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全域旅游示范區加快建設,已建成國家森林公園5個、國家4A級景區15個,成為西部生態休閑康養旅游重要目的地。
點綠成金、生態變現,地區生產總值、GEP共榮共生,安康已經邁出堅實的一步。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統領,高水平生態建設和高質量綠色發展齊頭并進,生態產品走出“深閨”,實現“增值”,必將推動幸福安康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