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第五屆全國(楊凌)油菜科技大會在楊凌召開。會期,中國科學院遺傳所、江蘇大學生命科學院、中國農科院油料所、上海交通大學、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等5家科研院所的行業大咖逐一登場,進行油菜新品種、新技術的成果路演推介,儼然在趕一場油菜領域的“科技大集”。
“自雜交油菜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以來,油菜產量雖有提升,但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我們呼喚理想株型育種。油菜將來的株型要半矮化、分枝緊湊、耐密植、便于機械化收割。”中國科學院遺傳所研究員胡贊民在作《甘藍型油菜理想株型新品種培育》推介報告中說道。
甘藍型油菜理想株型新種質具有遺傳穩定,植株矮化,分枝緊湊等特點,可以做成配套的雜種。雜種是半矮化,可以高度密植,在高密度的情況下可增產20%左右,部分組合含油量可達54%。
以“中科油1號”為例,該品種已在陜西、四川、湖南、云南等地試種。在楊凌試種后,比對照“陜油1203”,增產11.6%,含油量可達54.32%(干基),品質達標,實現了產量與品質的協同改良。
“下一步我們打算擴大試驗區域,在長江流域、黃淮海、北方春油菜區等不同地區多點試驗。也希望感興趣的企業與我們進行洽談,讓優質油菜品種遍地開花,為提升油菜產量貢獻力量。”胡贊民說。
來自江蘇大學生命科學院的譚小力教授帶來了《甘藍型油菜花瓣不脫落新種質的創新及應用》。譚小力介紹,新種質有三個重要特性,避菌核病、延長觀賞花期和適宜機械收割,這對提高油菜產量及發展油菜觀賞型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節糧減損是提高糧食安全的重要內容,要持續抓好機收減損。在對新種質進行試驗時,譚小力團隊發現,新種質的角果不易開裂,降低了機械化收割帶來的損失。同時,把菌核病接種到新種質的花瓣上,其避開了菌核病。
目前,該新種質已表現出多種優良性狀。“未來我們將跟更多的企業合作,把我們的新種質轉入到新品種中去,培育出更多的優質油菜新品種,助力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譚小力說。
來自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員程曉暉就“油菜病蟲草害綠色高效防控技術”與與會嘉賓作了分享。該技術以精準測報為指導,抗性品種為基礎,種子包衣、藥劑噴施為加強措施,輔以農業和生物措施,全方位做好油菜病蟲草害防治,推動油菜提質增效。
“我們已研發出油菜品種抗病性精準鑒定與評價技術,油菜菌核病精準測報技術,油菜種子包衣技術,芽前封閉除草技術,油菜苗期一調三抗技術,油菜花期一促四防技術,油菜收獲期秸稈、菌核腐解技術等多項油菜病蟲草害防治策略。”程曉暉介紹,這些技術為油菜穩產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余祥副教授就《減少油菜種子自然脫粒的育種策略》作成果推介。油菜TCP3能夠影響果莢的發育,從而抵抗機械以及自然的果莢脫落。同時并不影響果莢的大小。
余祥表示,未來在油菜自然群體中挖掘TCP3高表達的品系用于雜交育種,培育適用于機械收獲的新品種。
來自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的黃淑華副研究員帶來了《生物技術助力油菜新品種培育》成果推介。黃淑華從利用加速育種技術實現油菜材料的快速加代、利用小孢子培養技術規模化創制油菜新種質、利用分子標記高通量篩選油菜優異新種質、利用轉基因和基因編輯技術加速創制油菜新種質、生物科技助力油菜新品種培育等五個方面詳細講解了油菜中心近年來在油菜育種方面做出的貢獻。
“生物技術不僅加快了新品種培育速度,同時為油菜新品種注入了‘硬實力’。”黃淑華介紹,隨著楊凌農作物生物育種共享平臺的揭牌成立,生物育種迎來了新發展機遇,該平臺通過精心筑巢、匯聚人才,開展生物育種“卡脖子”技術攻關,加速推進我國育種技術革新,形成巨大合力培育重大油菜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