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座城市缺乏對歷史遺跡、地域文化的記憶和梳理,就會變得沒有靈魂。白駒過隙,大浪淘沙,時間讓歷史遺跡變得越來越珍貴,同時也讓它們的肌體變得衰老,承載力變得有限。毫無疑問,日益繁華的都市需要人們“贍養”它們,讓遺址神采奕奕地“活”在時代進程中,越來越有魅力。對此,陜西西安在統籌遺產保護、城市建設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讓歷史文化之美與百姓生活之美,和合共生,美美與共。
西安舉辦“讓文物活起來”二0二三西安達人文博定向賽
對游客來說,西安城墻毫無疑問是必須在凹凸不平的城磚上觸摸的歷史,是必須拾級而上遠眺城市發展的時代浩瀚。多年來,在城市建設不斷提速的步伐中,西安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覺性,呵護文物、尊重歷史,搭建起歷史與現代對話的時空隧道,在文物保護與現代城市建設矛盾中實現突圍。
2014年,西安城墻南門區域全新開放,承載著“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弘揚文化、提升城市、惠及百姓”的目標,完成了文保展示、交通改造、生態提升、文化復興、城市發展5個方面的蛻變。2018年,西安市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成功晉級國家5A級旅游景區;西安護城河成功入選第十八批國家水利風景區。2020年10月1日,經過西安城墻人17年接續努力,提升改造后的護城河及環城公園全線貫通。2022年10月,西安城墻“數字化助力西安城墻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入選2022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實踐十佳案例,成為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的標桿。從軍事防御設施到國寶級文物,再到城市公共空間,具有600余年歷史的西安古城墻歷久彌新,以更加年輕開放的姿態迎接世人的矚目。
除西安城墻外,還有大雁塔北廣場、南廣場,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遺址公園,唐慈恩寺遺址公園……西安曲江新區一次次以現代的表達方式,讓歷史走進現實,也讓曾經的城鄉接合部蝶變為古韻與時尚交融的城市驕傲。面對全國諸多城市遇到的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共性難題,曲江新區創新探索出一條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和諧共生的路子,將遺址保護融入城市生活圈。
陜西省唐大明宮遺址文化保護基金會工作人員介紹,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依托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大明宮遺址博物館、考古探索中心三大博物館與遺址保護區,結合大明宮大遺址保護與城市中央公園特點,先后與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學、西安市碑林區大學南路小學、長安區第三小學、西安市未央區大明宮小學等簽訂了館校共建協議,積極開展策劃館校共建活動;同時還與上海、深圳的多所小學開展了“云端”課堂,通過直播讓同學們走進大明宮、走進博物館、學習大明宮的相關知識。
“我們著力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新路徑,以傳承和保護城市文脈為切入點,積極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讓歷史文化遺產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除加快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推進杜陵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持續提升大明宮、西安城墻等文物保護利用水平,讓大遺址成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外,還要全面整合歷史遺跡、文化旅游資源,做好西安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與碑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展示工作,延續城市記憶,呈現完整文化脈絡,兌現城市文化價值。同時,曲江新區著力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拉近市民與文化服務的距離。
“接下來,我們將圍繞文化遺產、文化旅游、文博資源,策劃推出特色鮮明的文博產品,更好地展示西安的獨特城市魅力。”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