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商洛12項醫保紅利多維度惠及群眾

2023-04-10 14:50:34 作者:劉鋼

今年以來,市醫保局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出發點,連續下發通知,陸續調整12項醫保政策,進一步釋放制度和政策紅利,提高參保群眾醫保待遇,更好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建立職工醫保普通門診統籌制度。我市將門診多發病、常見病納入醫保統籌基金報銷。參加本市職工醫保的參保人員,除已享受的門診慢特病、門診急診搶救、特殊藥品、特殊檢查等門診保障政策外,參保人員在市內外有門診統籌資格的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普通門診、在醫保定點零售藥店購買藥品,政策范圍內費用統籌基金按次設置起付標準:一級及以下定點醫藥機構(含一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校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零售藥店)30元/次、二級定點醫療機構60元/次、三級定點醫療機構90元/次,每個自然年度內患者累計支付起付標準的上限為200元,達到200元后將不再收取起付標準;統籌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額為在職人員1500元、退休人員2000元;在起付標準以上、年度最高支付限額以內政策范圍內的費用,統籌基金支付比例為:一級及以下定點醫藥機構70%,二級定點醫療機構65%,三級定點醫療機構60%,退休人員在此基礎上提高5個百分點。

拓寬個人賬戶使用范圍,并實行家庭共濟。在我市,原來個人賬戶在醫保定點醫藥機構(即定點醫院和定點零售藥店,下同)只能用于支付參保人員本人門診、住院產生的政策范圍內醫藥費用。經調整,拓寬個人賬戶使用范圍,并實行家庭共濟。現在在定點醫藥機構購買陜西全民健康保,購買醫療器械、醫用耗材、輔助器具和醫療服務設施等費用,也可以由個人賬戶支付。而且,除支付參保人本人應承擔的政策內醫療費用外,還可支付參保人配偶、父母、子女在定點醫藥機構發生的應由個人承擔的政策內相關費用。

省內就醫不再進行醫保備案。自2023年2月20日起,我市取消省內住院和門診異地就醫備案申請,參保人員赴市外省內住院和門診就醫,可自主選擇醫保定點醫藥機構,其醫療費用均執行市內同等級醫藥機構就醫的醫保待遇政策及標準。免備案后,參保人員在省內異地就醫直接享受刷卡結算的“同城化”便捷服務,而且住院不再提高超過66%的起付標準、不再降低10—20個百分點的報銷比例,待遇水平不降低。若在省內醫保定點醫藥機構未刷卡結算,也可回參保地零星報銷。

新增111個藥品納入醫保目錄。從3月1日起,我市統一執行新版《醫保藥品目錄(2022年)》。新版目錄新增111個西藥和中成藥,其中包括阿茲夫定片、清肺排毒顆粒2個新冠治療用藥,涉及多發性硬化、脊髓性肌萎縮癥等疾病的7個罕見病用藥以及22個兒童用藥。

擴大醫療救助對象范圍。除特困人員和低保對象外,我市今年又將鄉村振興部門認定的低保邊緣家庭成員和納入監測范圍的農村易返貧致貧人口及民政部門認定的發生高額醫療費用的重病患者,納入醫療救助保障范圍。

增設重病患者二次救助政策。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內,我市對規范轉診且在省內就醫的醫療救助對象,除按規定享受參保資助、門診救助、住院救助政策外,在一個自然年度內單次或多次累加的住院及門診醫藥費用,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后,剩余政策范圍內醫療費用累計5000元以上的部分,再按80%比例給予不超過10萬元的二次救助。

門診慢特病保障病種增加到55個。我市將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的門診慢特病保障病種整合,在職工醫保門診慢特病保障25個病種、居民醫保門診慢特病保障34個病種基礎上,形成了全市統一的55個基本醫療保險門診慢特病保障病種,大幅增加了保障范圍。

提高外傷患者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我市取消過去城鄉居民醫保“外傷患者住院費用在規定比例基礎上降低15個百分點支付”的規定,調整為按正常住院規定的支付比例報銷政策范圍內的醫療費用。

擴大城鄉居民醫保特檢特治報銷范圍。我市將居民醫保超出100元的惡性腫瘤直線加速器放療(特殊照射)、直線加速器適型治療、適型調強放射治療(IMRT)三個項目按90%納入支付范圍,其他超出100元的特檢特治費用,按50%納入支付范圍,進一步擴大了城鄉居民醫保特檢特治費用支付范圍。

降低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的起付標準。居民醫保患者在市內二級、三級綜合醫院住院起付標準,從過去的 800元、1800元調整為 600元、1400元。

提高生育保險待遇。我市按基本醫療保險規定足額繳費的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參保對象,住院分娩的生育保險待遇,不再實行按例限額補助,統一按照醫院級別和職工醫保或居民醫保對應的起付標準、報銷比例支付生育醫療費用。

新增集采39種藥品的252個產品平均降價56%。今年國家組織的第八批藥品集中采購中選結果出爐,又有39種藥品共252個產品采購成功,擬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6%。本次集采涵蓋抗感染、心腦血管疾病、抗過敏、精神疾病等常見病、慢性病用藥。將大幅提高患者用藥可及性,有利于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患者負擔將明顯減輕。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