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間拍賣,王中軍以3.77億元拍得梵高畫作 《雛菊花與罌粟花》;
2015年紐約蘇富比拍賣會,王健林以1.27億元拍下莫奈代表作《睡蓮池與玫瑰》;
2016年,寶龍集團分別以1.035億元拍得張大千的摹古精品《巨然晴峰圖》,1.955億元拍得齊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冊》;
2017年,甘肅天慶集團的董事長韓慶1.87億元拍得傅抱石《茅山雄姿》;
......
近十年來,企業大鱷們“跨界”在拍場上瘋狂砸錢,究竟為何?
企業家投資藝術品是因為其具有增值保值、資產質押、金融工具、企業宣傳等功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購買藝術品可以作為常態化的企業運營成本,幫助企業減輕稅收壓力。
2014年王中軍(右)以3.77億元拍得梵高畫作 《雛菊花與罌粟花》
松美術館,由華誼兄弟創始人、董事長王中軍創辦
企業家對藝術品投資趨之若鶩
《2019中國藝術財富白皮書》的統計數據顯示高凈值人群中有48.60%看好藝術品作為投資目標,僅次于私募股權基金(48.86%),超出更為常見的黃金投資(48.20%)。
這反映出,藝術品已經成為企業另類投資目標的首選之列。
《2019中國藝術財富白皮書》中調查顯示藝術品投資已成高凈值人群另類投資首選之一
我們從香港蘇富比2020年秋拍中可以窺見企業家對藝術品投資的“瘋狂”:
香港蘇富比拍賣《五王醉歸圖》時上演了有史以來最漫長的競投戰,在75分鐘內多位買家叫價過百口,最終被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以3.066億港元競得,遠超估價。《五王醉歸圖》同時成為2020年亞洲拍賣最高成交價之拍品,以及香港蘇富比歷來最高成交價的中國書畫拍品。任仁發(1255-1328)《五王醉歸圖卷》估價:8000萬-1.2億港元 成交價:3.066億港元
“法人股”大王、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一直是拍場上的常客,圖為他與他拍得的成化五彩雞缸杯
企業通過購買藝術品合理避稅?
長期以來,國家一直沒有針對企業購買藝術品的稅務條例,對于企業購入藝術品的涉稅分析,主要基于《企業所得稅法》及《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
自2006年起,各地稅務機關為堵塞企業購買藝術品的所得稅漏洞,相應出臺了明確的規定。可以歸納為:
企業購入藝術品并欲在企業所得稅前抵扣及折舊,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該物品與企業的經營活動和收入直接相關,2、該物品的采購規模與企業的經營規模相配比,處于合理的區間。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由復星國際有限公司創辦。公司業務包括醫藥、房地產開發、鋼鐵、礦業、零售、服務業及戰略投資領域。連續穩居中國企業100強。
因此,不少企業紛紛開設文化產業相關的子公司甚至美術館,如泰康保險集團、復星國際有限公司、民生銀行等。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藝術市場研究專家龔繼遂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藝術品來達到品牌建設的目的。另外在資產配置方面,目前藝術品的價格已經達到了可以構成資產配置的部分。如寶龍集團,通過藝術品館藏建設美術館,一方面豐富和擴張了房地產的文化含義,另一方面也不失為寶龍集團資產配置的有效構成部分。”
國內部分由企業創辦的美術館
企業家以企業名義購得藝術品,其所有開銷都算在企業的賬目上,并入企業經營成本,只要5年內不折現,就可以當成固定資產“填充”企業利潤。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及《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這批藏品可作企業所得稅前抵扣及折舊。
藝術品除了可用于企業避稅外,其巨大的升值空間也是企業家對藝術收藏趨之若鶩的原因之一。舉個例子,某企業家以企業名義在拍賣場上拍得一件價值25萬的藝術品,這筆費用將計入到企業“固定資產”中。之后5年,逐年折舊,在企業所得稅稅前計入成本扣除。幾年下來,藝術品實際價格已漲至200萬。可以算一筆簡單的賬:假設該企業銷售額是幾千萬,那么企業所得稅稅率是33%,購買中用的25萬元本來就是企業的利潤,計入經營成本后等于省下了8.25萬元的企業所得稅,藝術品的實際購入價僅為16.75萬元。這筆買賣足足賺了183.25萬元。
中國私人美術館館藏中43%屬于企業固定資產
新政策為企業收藏注入強心針
就在去年,國家稅務總局簽發2020年第9號公告,第三條對拍賣行受托拍賣的文物藝術品,委托方按規定享受免征增值稅政策的,允許拍賣行以自己名義就代為收取的貨物價款向購買方開具增值稅普通發票,而對應的貨物價款不計入拍賣行的增值稅應稅收入。并于2020年5月1日起實施。
這對于那些資產配置中含有藝術品或有志于發展藝術產業的企業來說,無疑是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因為對于企業而言,進行藝術品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于避稅。根據國家稅務局下發的文件,企業及個人進行藝術品收藏可以獲得一定抵免資格。所以,藝術品拍賣能否開具全額發票,是影響企業進入拍賣場的重要因素。
中國私人美術館館藏作品來源,創建者自有藏品和持續購入分別占95%和71.43%
近十年,國家的政策一直鼓勵企業發展藝術產業,從中不難發現:未來仍然會有更多的資本進入到藝術投資,這對國內的藝術發展來說無疑是件好事。但目前為止,關于藝術品買賣的稅制規則仍有許多地方不完善,存在很大的漏洞,特別是在畫廊,私洽交易的領域。這也是大部分企業仍在觀望的原因之一。但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藝術產業的發展,相信這些問題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解決。屆時將迎來中國藝術產業的“全盛時期”。
企業家投資藝術產業的熱情仍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