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持續向全球多國提供疫苗援助與出口。“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這是中國許下的鄭重承諾。在當前全球疫苗供給緊缺的情況下,中國的疫苗援助,為發展中國家送上抗疫“利器”,也為全球抗疫帶來一股春風。
目前,全球疫苗分配形勢中,發展中國家面臨哪些困境?中國疫苗援助給發展中國家抗疫提供了哪些幫助?援助發展中國家抗疫對全球抗疫有何重要意義?本報與3位專家深度對話,為您解答。
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疫苗分配中面臨哪些困境?
日本《每日新聞》報道稱,疫情平息的關鍵是在發展中國家普及疫苗接種,國際性的疫苗分配機制——“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已經開始為非洲提供疫苗。但在歐美,疫苗援助工作仍舉步維艱。美國強調將優先確保美國人的接種,當美國國內實現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后,才會正式啟動對外援助。歐盟雖然表示支持發展中國家,卻同樣采取了優先確保域內人口接種的做法。這些堪稱“疫苗圈地運動”的做法,或將助長本國優先的“疫苗民族主義”,遭到了來自世衛組織等方面的批評。
葉海林:就目前全球疫苗分配形勢而言,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無法研發、生產疫苗,也沒有疫苗分配規則的制定權。這一現狀暴露了現有全球治理體系的窘境,掌握資源分配規則制定權的仍然是西方國家,國際社會仍然是按話語權分配資源。在這樣的資源分配體系中,廣大發展中國家能分享到的全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好處十分有限。這是當前全球治理體系本身的缺陷,疫情進一步暴露和放大了這個缺陷,讓權力集中現象更加明顯。
江時學:疫苗研發的科技含量很高,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沒有獨立研發疫苗的能力。拉美國家盡管有一些研究所,但也不具備獨立研發和生產新冠疫苗的能力。因此,拉美國家的疫苗供給主要依賴進口,換言之,這些國家獲取疫苗只能依靠“疫苗大國”的出口和捐贈。在目前全球疫苗供給較為緊缺的情況下,拉美國家等發展中國家在疫苗分配格局中更處于被動狀態。
此外,疫苗政治化傾向對拉美國家獲取疫苗援助的影響已經出現,比如:委內瑞拉因受美國制裁無法獲取國際抗疫援助,巴拉圭因接受疫苗援助相關問題受美國威脅,墨西哥必須幫助美國更好地控制美墨邊界移民問題才能進口更多美國阿斯利康疫苗。這些將疫苗援助政治化的“政治病毒”,讓抗疫艱難的拉美國家雪上加霜。
楊寶榮:非洲國家在現代化醫藥領域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能力非常有限,基本上沒有自主生產能力。因此,疫苗分配凸顯出非洲國家在公共衛生安全領域的發展短板以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脆弱性,同時暴露了現有國際治理秩序的公正性問題。在西方國家深陷疫情困境自顧不暇的情況下,他們能給非洲國家提供的幫助十分有限。
短期來看,非洲國家無法通過市場途徑或國際援助途徑獲取足夠多的疫苗,抗疫壓力巨大。長期來看,非洲國家難以恢復生產,財政收入降低,可能出現財政危機,直接表現為非洲國家國際債務償還能力下降,從而影響全球經濟。
中國疫苗援助對發展中國家抗疫有哪些幫助?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文章稱,從拉美到非洲,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將希望寄托于中國新冠疫苗。中國政府鼓勵并支持企業向愿意購買中國疫苗的國家出口疫苗,同時向不富裕的國家援助疫苗。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刊文稱,中國正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落到實處,把疫苗提供給更多發展中國家民眾,“以實際行動護佑生命安全”。
楊寶榮:新冠疫苗不僅是能夠遏制新冠病毒快速傳播的藥品,也是全球共同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的公共產品。疫情凸顯了在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面前,提供公共衛生產品的重要性。中國為全球多國提供疫苗援助的做法,體現了中國重視國際團結合作、支持多邊主義、提倡各國平等的價值觀,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非洲國家通過中國切實的疫苗援助和出口,也能真切感受到中國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必要性。
中非傳統友誼因共患難而進一步加深。疫情發生以來,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召開,中國持續對非洲國家提供抗疫物資援助和抗疫經驗分享,用切實行動詮釋中非命運共同體。近來,中國對非洲國家的疫苗援助,體現了中國言出必行的國際擔當。中國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的理念,通過抗擊疫情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全球各國面前。中國有效控制疫情、恢復生產,并向全球多國提供疫苗援助,讓非洲新一代青年看到中國的強大國力,增強對中國的認同。
江時學:中國抗疫取得成功,有4個重要條件:強大的綜合國力、正確的防疫策略、充足的醫療資源、人民的積極配合。大多數拉美國家并不具備這些條件。客觀地說,擁有6億多人口的拉美國家,光靠國際援助實現抗疫成功并不現實。中國對拉美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主要側重在醫療資源和技術支持方面,不僅有近來提供的疫苗出口、援助,還有此前口罩等防護設備、醫療物資的援助以及中國抗疫經驗的介紹。中國企業與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合作生產疫苗,也是中巴合作抗疫的一大成就。這些對拉美國家而言都是寶貴的抗疫資源。中國提出,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中國不僅這樣說了,也在實際行動中做到了。
葉海林: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疫情發生以來,一直積極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信息共享、醫療物資、抗疫經驗等多方面的抗疫援助。
在當前階段,中國積極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捐贈、出口疫苗。中國疫苗不僅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預防新冠病毒、拯救生命的醫療“武器”,更是打破了西方對疫苗分配權力的壟斷。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疫苗援助,目前疫苗分配局勢會更加不合理,發展中國家的抗疫壓力將更加沉重。
援助發展中國家抗疫對全球抗疫有何重要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近日再次發出警告:新冠疫情持續得越久,就可能出現更多變異病毒,就意味著疫苗可能更難應對這些變異;只要病毒持續傳播,就會有感染者死亡,貿易和旅行將繼續受到干擾,經濟復蘇也將進一步推遲。
德新社報道稱,譚德塞一再呼吁全球努力公平分配疫苗,并警告說,如果新冠病毒不受阻礙地在世界某些地區傳播,突變和變異可能對所有地方構成威脅。
江時學: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生產活動造成巨大影響。當前,有效控制疫情是有序恢復生產的必要條件。中國向全球多國提供的疫苗援助,有助于包括拉美、非洲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控制疫情,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這些國家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狀態。
患難見真情。發展中國家受到疫情的沉重打擊,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疫情沖擊下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積極開展對拉美國家的疫苗援助和出口,有利于推動雙邊關系發展,加深了中拉友誼,展現了中國的大國風范。
楊寶榮:今天,全球人員和資源密集流動,經濟全球化令全球各國經濟活動相互關聯,任何地區性事件都可能放大到全球產業鏈和經貿交流中。非洲在疫情防控方面的脆弱性,也影響了非洲國家農業生產、工廠復工等經濟層面。非洲國家為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提供大量初級產品及能源礦產,非洲復工復產難的困境將傳導到全球產業鏈中。非洲國家等廣大發展中國家能否恢復生產,影響到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能否順利重啟。
因此,非洲國家抗疫成效不僅關系到非洲國家的經濟安全、社會穩定,更對全球經濟復蘇產生影響。中國對非洲國家的疫苗援助和出口,為非洲國家控制疫情、恢復生產、實現自救提供了幫助、增添了信心。
葉海林: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疫苗援助和抗疫支持取得了可觀的成效。部分發展中國家學習中國抗疫經驗,實現了較為有效的疫情防控。
在抗疫經驗方面,就目前全球各國的防疫形勢來看,中國有效防控疫情的事實,讓更多發展中國家增強了對中國抗疫經驗的認可和對中國國際擔當的信任。在物資供應方面,由于許多發展中國家沒有疫苗生產能力,中國疫苗成為他們對抗新冠病毒的“利器”。對于部分疫苗嚴重緊缺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疫苗讓他們看到抗擊疫情的希望。